第139章 當年之事
慈寧宮。
一眾太醫趕來後,給太後把完脈,道是氣急攻心導緻的暈厥。
晏時敘詢問何望:「何院判,皇祖母何時會醒來?」
何院判有些惶恐,搖頭。
「老臣不能確定,有可能一日、兩日,可能半個月、一個月;也有可能……」永遠醒不過來了。
晏時敘的心情有些沉重,揮手讓太醫退了下去。
武王立在一旁,自責不已。
他不該將此事說出來的。
這世上,沒有哪位母親,能接受自己的孩子曾試圖殺死自己。
晏時敘寬慰道:「武皇叔,此事與您無關,您無需自責。」
武王知道,可就是心裡難受。
都瞞了三十年了,繼續瞞下去也不是不可以的。
晏時敘看向他,開口道:「武皇叔,您同我說說當年之事如何?」
武王點頭,沒再隱瞞。
——
三十年前。
武王和譽王都還未封王。
他們同年同月同日出生,小時候感情還挺好的。
可他們八歲那年,父皇因為立太子之事,被文武百官逼得焦頭爛額。
按祖宗留下的規矩,太子必須立嫡立長。
可當時還是大皇子的皇帝平平無奇,各方面都不出色。
先皇有些猶豫了,他四個兒子中,資質最好的就是譽王。
真要立一個的話,他其實是有意立譽王的。
但太後卻出面阻攔了。
她育有兩子一女。
每個孩子,她自然都是疼愛的。
但關於立太子之事,該是長幼有序。
自大晏開國以來,就沒有越過嫡長子,立嫡次子為太子的先例。
且手心手背都是肉,要是立了嫡次子,讓嫡長子如何自處?
所以,她勸先皇,還是立嫡長子最為妥當。
先皇很敬重她這個髮妻,且她的考慮也不是沒有道理。
最後,就還是立了嫡長子。
此事過後,太後對譽王有些愧疚,絞盡腦汁的補償他。算是關懷備至,予以予求。
她以為,這能讓能譽王心中有些安慰。
她卻是不知,譽王心中因此事生出了恨意。
他不知道從哪裡弄來一包毒藥,支走了膳廳裡的宮人,往湯裡投毒。
他想要殺死自己的母後和兄長。
隻有母後和兄長死了,他才能做太子。
而那日,武王照常跑去太後宮裡蹭飯。
他母妃總是對他冷冰冰的,他每頓都不敢多吃,吃完後又有些消化不了。
所以,他靠著自己的厚臉皮,沒少跑來太後宮裡蹭飯。
武王跑進膳廳,正好看到譽王站在椅子上,抖著手,往湯裡加東西。
他當時還不知道譽王往湯裡加的什麼,跑過去問,譽王卻嚇得從椅子上跌落在地。
武王並不蠢,看著他那模樣,立馬就奪了譽王手中還剩下的半包藥粉,要給譽王灌下去。
譽王嚇得哇哇大叫,不停求饒。
武王猜到那肯定是不好的東西。
他猶豫片刻,掀了整張桌子就跑去了太醫院,又將手中的半包藥粉給自己熟悉的一個太醫看。
太醫看過後,嚇了一跳,問他藥粉是從哪裡得來的,是劇毒。
武王也被嚇到了。
劇毒?
他說是自己隨手撿的,又匆匆跑到了母妃宮裡,同她說了此事。
又拉著她,要去將此事告知太後。
可母妃卻狠狠的打了他一頓,教育他不許去找死。
譽王是太後的親兒子,而他隻是一個庶子。
在親兒子和庶子之間,太後怎麼可能會相信他。
且他也沒有其他的證據,半包不知道從哪裡得來的藥粉,說明不了什麼。
武王乖乖讓母妃沒收了那半包藥粉,沒敢私自跑去同太後說此事。
但他掀了太後宮裡的膳桌,還是被叫過去詢問原因。
他去之前,母妃又對他一番耳提面命,勒令他不許說此事。
等他到了太後宮裡,譽王嚇得身體都在顫抖。
武王雖然很想說出真相,但也不敢忤逆自己母妃的意思。
最後,他說自己同譽王打架,不小心將膳桌給掀了。
挨了一通訓後,此事便就此揭過了。
但自那以後,武王便不喜歡和譽王那個狗東西一起玩了。
幾乎是見他一次,打他一次。
並威脅他,他要是再敢下毒,便將此事告訴父皇和母後。
譽王到底還小,擔心他真的跑去告密,便沒敢再下毒。
但兩人的梁子就此結下了,動不動就打一架。
當然,是武王單方面的爆錘。
但他心裡也有數,沒敢真的將人打出個毛病。
但每一次,他打了譽王後,母妃就會狠狠揍他一頓!
太後見他已經受了罰,繼續罰也不是,不罰也不是,多半時候是見了他就頭疼。
後面太後見母妃罰他太狠了,還說了母妃幾次。
而他屢教不改,執著的捶了譽王很多年。
譽王也時常反擊,偷偷報復他。
直到,兩人封王後,才終於消停了些。
——
晏時敘聽完當年之事,也是良久無語。
對生母和親兄長都下得了手,是個狠角色。
一連半個月,太後都沒有醒來。
眾太醫輪番上陣,都沒有一點成效。
晏時敘無奈,隻能將之前替武王解毒的紫衣姑娘重新接來了宮中。
可是,這一次連紫衣姑娘都沒有法子。
她留下一個方子就離開了,隻道是太後鬱結於心,自己不願意醒來。
而這半個月。
京城的天都像是籠罩在了一片陰雲當中。
一波未平,另一波頻繁起。
皇帝的遺體還在殯宮停靈,武王死了……
武王突然又活了,譽王妃死了,聽說是被嚇死的……
譽王妃死了後,太後暈厥了……
太後暈厥了後,譽王自請入護國寺為太後祈福,為亡妻居喪,沒有歸期……
而隨譽王上山的,還有百餘名禁衛軍。
禁衛軍將人送山上後,並未下山……
種種跡象都表明,武王死而復生不簡單。
譽王妃之死和太後暈厥也不簡單。
而譽王上護國寺居喪這事……更不簡單。
也可以理解為變相了囚禁……
文武百官噤若寒蟬,一個個縮在龜殼裡,生怕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會波及到自己。
而太傅帶著朝中幾個重臣,開始輪番勸太子登基。
國不能一日無君,為了江山社稷,為了黎民百姓,就要早點繼承大統雲雲。
幾個來回下來,太子終於點了頭。
道等皇帝入陵寢後,就登基。
眾大臣各司其職,一邊準備著皇帝入陵寢事宜,一邊準備著新帝登基事宜。
總之,忙得不可開交!
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