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04章 文淵書院
李生輝聽到這裡不禁驚訝起來,滿臉的難以置信,「文淵書院一個月隻要二十文?包括一日三餐還有住宿嗎?這也太便宜了!」
「那是自然,這可是當今太子殿下親自督辦出來的。文淵書院的夫子博文還教導過太子呢。」楊清風一臉自豪地說道。
楊清風仔細地理了理衣衫上的褶皺,這些消息都是他平日替人寫書信時偶然聽到的。
當今太子宅心仁厚,心懷天下,隻可惜心慈手軟,就是沒有實權,處處受到貴妃一黨勢力的限制。
然而,楊清風心裡也很清楚,這些朝堂之事可不是自己作為一介學子該隨意議論的。
當下,對他而言最為重要的,是現在能夠順利進入文淵書院,隻有這樣才有機會成為太子殿下的幕僚,從而一展自己的抱負和才華。
楊清風和李生輝在酒樓經過短暫的稍作休息後,便一路打聽著向文淵書院的方向趕去。
「清風兄弟,應該是這裡了吧?」
李生輝望著眼前高大的院牆,聲音中帶著些許不確定。那院牆高聳入雲,給人一種威嚴莊重之感。氣派的硃紅色的大門格外引人注目,門口還有兩隻威風凜凜的漢白玉雕刻的獅子。
大門上方的牌匾上龍飛鳳舞地寫著「文淵書院」四個大字,那字跡蒼勁有力。
楊清風擡頭看了一眼那四個蒼勁有力的大字,眼中閃爍著興奮的光芒,「沒錯,就是這裡。」
兩人的心情激動不已,他們一同上前,用力地敲響了文淵書院那厚重的大門。片刻之後,隻聽見大門內傳來一陣緩慢而沉重的腳步聲,隨後大門緩緩地從裡面打開,一個身穿整潔讀書人長袍的學子從裡面走了出來。
「你們二位是?」
那學子微微皺起眉頭,臉上帶著一絲疑惑,上下打量著楊清風和李生輝。
「我們是從清水縣來的,我們想求見博文夫子,這是我們的舉薦信。」
楊清風連忙說道,神色間滿是恭敬,他雙手將那封舉薦信高高呈上。
書生神色冷淡地看了一眼二人,語氣毫無波瀾地說道:「那你們在這裡等著。」
那眼神中透露出一絲不易察覺的輕視,彷彿對這兩個來自偏遠之地的陌生人並未抱有太多的期待。
說完,書生便毫不猶豫地關上了大門,隻留下「砰」的一聲悶。
楊清風和李生輝面面相覷,面對書生如此冷漠的態度,心裡不禁暗暗琢磨著,或許是這文淵書院的紀律森嚴,才沒有放他們二人進去等候。
在文淵書院的後院,清幽寧靜,綠樹成蔭。
「夫子,有倆個從清水縣城來的書生,求見您,這是他們帶來的舉薦信。」
那學子恭恭敬敬地站在博文夫子面前,雙手呈上信件,語氣十分謙卑。
博文夫子坐在石桌旁,一手拿著書卷,一手接過信,隻是淡淡的瞟了一眼信封,嘴角微微上揚,帶著幾分不以為意地說道:「原來是文苑那小子的門徒,我當是誰呢?也難為他們從那窮鄉僻壤的地方跑那麼遠的路來。」說完,輕輕搖了搖頭。
文博夫子不緊不慢地打開信,目光快速掃了一眼,臉上依舊沒什麼表情,冷淡地說道:「原來是來求學的,字裡行間倒是看得出有些文采,讓帶他們進來吧。」說完,將信隨意地放在一旁的石桌上。
「是的,夫子。」那學子連忙應聲道,隨後轉身朝著大門的方向快步走去。
在楊清風和李生輝充滿期盼的目光中,那扇緊閉許久的文淵書院的大門終於緩緩地在他們眼前打開了。
「你們兩人請跟我來吧。」先前那位書生站在門內,神色依舊淡淡的,但語氣還算平和。
楊清風和李生輝聞言,趕忙恭敬地作揖,臉上滿是感激之色,齊聲說道:「謝謝,學長。」他們的聲音中帶著些許緊張和興奮,小心翼翼地跟在書生身後,踏入了這座他們夢寐以求的文淵書院。
書院內亭台樓閣錯落有緻,其間點綴著的文竹更是增添了幾分雅緻。整個布局優雅大方,每一處建築的比例和位置都恰到好處,既彰顯出第一書院大氣磅礴的氣勢,又不失文人雅士所追求的風雅韻味。
楊清風和李生輝睜大了眼睛,四處張望著,他們從未想過原來書院還能如此的氣派。
「二位請在此等候,待我進去通傳。「書生停下腳步,轉過身來,神色平靜地對楊清風和李生輝說道。
「有勞學長。」
楊清風和李生輝連忙微微躬身,雙手抱拳作揖,語氣極其恭敬。他們目光中充滿了緊張。他們在心中暗暗想著,終於要見到博文夫子了,這一路的艱辛與奔波總算沒有白費。
片刻後,那通傳的學長走了出來,臉上依舊沒什麼表情,隻是淡淡地說道:「你們進去吧。」
「多謝學長。」楊清風和李生輝趕忙再次抱拳行禮,臉上滿是感激之色。
接著,兩人深吸一口氣,互相交換了一個鼓勵的眼神,然後輕手輕腳走了進去。
博文夫子身穿著一身質地優良的綢緞長袍,端坐在太師椅上。那長袍的面料光滑細膩,其上還有精心浸染的文竹圖案栩栩如生,看上去高雅又華貴。
他一頭花白的長發被整齊地束進白玉冠裡,渾身上下都透著一種令人敬畏的威嚴和高深莫測的氣度。
「參見夫子。」
楊清風和李生輝神色恭敬,雙手抱拳拱手作揖,身體微微前傾充滿敬意。
「嗯,起來吧。」
博文夫子輕輕的擺了擺手,神色淡然,語氣平靜地說道,「你們就是文苑那傢夥的學生?」
楊清風再次拱手,態度謙卑有禮:「回夫子,是的。文苑夫子在教導我們時常提起您,對您推崇備至。」
李生輝臉上洋溢著真誠的笑容,接著說道:「夫子,今天終於得見您本人了,實乃我等之幸。我曾有幸拜讀過您的詩句,其意境高遠,文辭優美,令我受益匪淺,至今仍記憶猶新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