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哎!別提了,我見你與你二哥皆會做飯,隻有我沒下過廚,就想學習一下,如此,你大嫂與咱娘也能輕鬆些,豈料,做飯竟然一點也不簡單,每次所做皆難以下咽,在那之後,咱娘與你大嫂,便再未讓我下廚。」
陳家興有些難為情地,將事情的來龍去脈和盤托出。
「哈哈哈。」陳家旺忍俊不禁,捧腹大笑,「我說咱娘咋滿眼嫌棄之色,原來如此,其實做飯並非難事,關鍵在於是否用心。」
他實難想象,大哥是將飯菜做成何等模樣,竟被老娘如此嫌棄,心中不禁泛起絲絲好奇。
陳家興撓了撓後腦勺,嘿嘿一笑,「許是我確實沒有這方面的天賦,最嚴重的一次,咱娘和你大嫂飯後上吐下瀉。自那以後,他們便再不讓我下廚,也就做飯還算對付。」
來到廚房後,陳家興駕輕就熟地將焯好水的骨頭撈出,洗凈,重置於鍋中,又加入各類調味料,重新燉煮起來。
陳家旺自然也未閑著,取過一旁裝有豆角的籃子,擇起了豆角筋。
兄弟二人各司其職,邊幹活邊閑話家常。
「大哥,大姐鋪子裡生意可好?姐夫仍在繼續收山貨嗎?」
陳家興將最後一根樹枝,塞入竈堂之中,這才不緊不徐地說:「還算不錯,鋪子剛開張時,幾乎沒什麼顧客,與左右鄰居相熟之後,生意便漸漸有了起色。
據大姐所講,每日能凈賺百八十文,趕上生意好時,二百餘文,她覺得這是個好兆頭,相信假以時日,生意肯定會越來越好。
至於大姐夫嘛,自然還是操持著他的老本行。主要是,如今鋪子裡生意不穩定,暫時還不能捨棄這門營生。」
陳家旺聽了大哥的話,深以為然,覺得姐夫說的在理。
若是貿然地斷絕了收山貨這門營生,而鋪子裡的生意又不景氣,那拿什麼去供兩個孩子讀書呢?
那可是白花花的銀子啊!每年沒有十幾兩銀子,根本就不夠。
這還沒算上一家五口的日常開銷呢,仔細一算,那可真是一筆不菲的開銷。
「我也覺得姐夫做得對,就像我們家一樣,爹娘他們幫秋菊打理客舍,我繼續擺攤雕刻,這不僅多了一份收入,更是多了一份保障。」
陳家興對雕刻愈發癡迷,如果可以,他將來想開一家屬於自己的鋪子,專門收購併售賣各種雕刻品。
「我剛剛聽嫂子講,大哥如今都開始給人雕刻壽禮了?既然如此喜歡雕刻,有沒有想過開一間鋪子?」
陳家旺的想法很簡單,他覺得每個人朝著自己擅長的方面發展,就如同順水行舟,肯定比做其它買賣要得心應手。
「是啊!從竹溪村回來的次日,就有個曾經在我攤子上買過東西的人,幾番打聽找到碼頭,說是他妹妹的公公要過六十大壽,讓我給雕個寓意美好的物件。
沒想到,待到交貨那日,他一眼便相中了,二話不說就給了我十兩銀子呢!那可是我有史以來賣得最貴的一個擺件。
但開鋪子畢竟不是小事,我暫時還沒有那個打算。等到我手裡有足夠的餘錢,或許會考慮一下。」
自己建房欠弟弟的銀子,猶如一座大山,壓得陳家興喘不過氣來,他實在不好意思再給自家弟弟添麻煩。
「你若想開,銀子的事,你無需擔憂。不是還有我嗎?」
陳家興趕忙揮了揮手,「小弟,我曉得你如今手頭寬裕,可你已幫了我和你二哥,還有大姐太多太多。難保弟妹不會有想法,畢竟單是大姐一家就欠了你那麼多。」
他實在不願小弟和弟妹為此事發生不愉快。
「小溪不是那種人,幫你們三家,也並非我一人的決定,也是經過她同意的。」
陳家旺給了大哥一個寬慰的眼神。
前兩個月,二哥就已將所欠自己的銀兩如數奉還。
而今隻差大姐和大哥,可他對這兩人的品性有著十二分的把握,所以,心中毫無顧慮,堅信他們不會賴賬。
估摸著若是真有那般情形,爹娘定會第一個站出來,將他們痛斥一番,畢竟自己的銀錢也來之不易。
「你的好意大哥心領了,至於開鋪子的事,還是再從長計議吧!在集市擺攤也挺不錯的,除了趕上陰雨天,或是下雪時冷了些許,其餘都好,還能同左右兩邊的攤主閑聊幾句,拉拉家常。」
陳家興再次婉拒了弟弟的好意,即便弟妹沒有意見,他也不打算再借錢開鋪子,待到自己何時有了足夠的能力,再做打算也為時不晚。
「那好吧!若是你何時改變了主意,記得同我說一聲。」陳家旺見大哥心意已決,也就不再繼續規勸。
就如大哥所說,在集市擺攤的確也有其獨到之處。
有衙門的人在那裡坐鎮,完全不用擔憂,會有小混混前來搗亂或是收所謂的保護費。
且說屋中的婆媳三人,當得知小溪竟然認了孫舉人為義父,陳母的面龐上並未流露出絲毫驚訝之色,彷彿這一切都在她的意料之中。
因為在此之前,小兒子就曾向他和老頭子提及此事,然而那時,孫舉人唯恐給小兩口招來麻煩,直接拒絕了。
張氏卻滿臉驚訝,「什麼?你竟認了孫舉人為義父?這個決定也太突然了。」
在她眼中,義父絕非一個簡單的辭彙,而是要像親生子女一樣,為其養老送終,那可是沉甸甸的責任啊!
在她的記憶裡,並非沒有認義父之人,但大多是將撿來的孩子,或是親戚家失去雙親的可憐孩子,帶回家撫養,而且是那種從小便養在身邊的,像這種「半路」的屬實不多。
小溪見大嫂滿臉驚愕的神情,嫣然一笑,解釋道:「我和相公萌生這個念頭,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了,隻可惜之前都被老人家給婉拒了,若不是那些覬覦他家業的親戚糾纏不休,恐怕老人家還不會同意呢!」
她當然明白妯娌為何如此震驚,不過,多說無益,畢竟別人未必能理解,自己開心就好。
「孫舉人才高八鬥,學富五車,就像你說的,有他教導兩個孩子,明軒將來必定出類拔萃,等明睿長大了,也跟著一起學習,非但不用花費一文錢,對方還會心甘情願地將畢生所學,傾囊相授給幾個孩子,認孫舉人做義父,你們可是穩賺不賠啊。
原本平日裡也要供奉老人家的飯食,如今認作義父,無非是多幫其添置一些衣物罷了。你們出門在外,家裡也有個人看家護院,也挺好,簡直是一舉兩得。
反正以你們如今的條件,多養一個人也不成問題。」
不得不說,陳母活得真是通透,非但沒有半句怨言,還讚不絕口。